那一夜,與性工作者發生關係後...?
那一夜,與性工作者發生關係後...?
#線上諮詢精選系列
問:『近日因為好奇有和一個性工作者發生關係,全程都有帶保險套,保險套都有確實帶好,只是有部分陰莖有沾到女生分泌物,請問一下我風險高不高,需不需要三個月去做篩檢,已經不吃不喝好幾天了!!』
--------------------------------
L編釐清:
首先,我們必須要誠實面對的議題是,為何一旦牽扯到性工作者,風險就變成很龐大且不甚合理,這背後牽扯到早期相對保守的愛滋衛教,會認為"男同性戀、性工作者、藥癮者、多重伴侶...等及其性伴侶"均為"高危險族群"。
2012疾病管制署已公開表明「只有高風險行為,沒有高危險族群」,然而上述固著的觀念仍停留在許多人腦海,因此一旦與性工作者有任何的性接觸則會極端恐慌且不知所措,常見的現象就是不斷上網進行關鍵字搜尋,然而一般人卻缺乏辨識正確新舊與否的能力,接收到相對負面的訊息時則衍生出更強烈的焦慮感,因此惡性循環下,進入不搜尋則恐慌、搜尋則會焦慮的狀態,行為層面則可能是前往檢驗單位重複篩檢,試圖排除恐慌與焦慮感。
另外,從第一線篩檢服務經驗來說,許多前來篩檢的朋友經驗則是因為已有單一固定交往對象卻有其他性對象,且表達擔心將HIV感染給伴侶,然而背後更深層的議題則是無法面對個人內在道德的衝突與罪惡感,透過對於疾病的擔憂來轉移內在感受的困頓,如同是一種儀式,彷彿透過檢驗的結果陰性可以排除自己內在的困頓,然而這是真的有效的嗎?(皺眉頭)的確透過確認自己排除陽性的可能後,部份朋友會重新與自己產生連結、面對自己,並且回到關係中與伴侶持續經營關係,當然,有些朋友則否。
時至今日,對性工作者、男同志、多重伴侶等的污名仍存在,且將特定族群與HIV劃上等號時,非該族群者彷彿無須面對曾有風險的內在的負面感受(如因為我有風險,所以我不好),然而事實是如此嗎?曾有異性戀男性篩檢者前來時,說自己曾接受抽血篩檢時,對方告訴該篩檢者,你的對象是女生,是沒有風險的;L編情願相信該位篩檢員是為了安撫該篩檢者而說出的話語,然而這樣的方式僅會造成特定族群被貼上更厚的標籤,然而標籤特定族群並不會降低其他人的風險,甚至也讓非該族群者忽略風險,間接來說這位朋友也是愛滋污名的受害者。
最後還是必須回應關於本題目的風險,從敘述內容而言,由於您已經全程使用保險套,且僅有陰莖部份接觸到陰道分泌物,因此並無任何愛滋病毒感染風險。
另外,由於您並無風險,因此無法計算空窗期(如您提及的三個月),是否篩檢的部份則由您自行決定,相信您會做出明智的決定。